律师文集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法治新闻 >

重庆一食品公司33名员工掉进非法集资陷损失千万

作者:即墨律师时间:2015-08-10 20:25 来源:www.yuncelawyer.com

   公司想扩大生产,找员工集资,还开出高额利息。遇上这样的“馅饼”,加上是“内伙子”,你会不会动心?千万要理智,说不定这是个非法集资的陷阱。近日,重庆一食品公司的33名员工就在这样的陷阱中血本无归,损失上千万。

   称运作缺少资金 开高利息向员工集资

   璧山人刘强(化名)是重庆某食品有限公司的元老级员工。2005年公司成立后,他就负责市场开发。“做的是饮料生产和销售,还代理一些优质食品,效益挺不错。”刘强说,公司旗下某品牌的饮用水,在整个西南地区都很出名。

   2006年,公司下了一份文件,称运作缺少资金,要向员工集资。这让刘强和同事们十分诧异:“公司明明在盈利,为什么会缺少资金?”

   虽然心中有疑惑,但大家对集资的提议十分心动:“一年的利息有20%,借1万元,一年下来,光利息就是2000元,比存银行划算多了。”

   33名员工拿出上千万 后又吸收600余万社会资金

   公司效益好,开出的利息又高,员工们都觉得靠谱,纷纷将存款投进公司。后据警方统计,2006年,该食品公司向33名员工吸收存款1053万余元。

   “一开始,公司每个月都按时将利息打给我们。”刘强说,后来,他又陆续将自己赚回来的利息投进公司,算起来有100多万。因为利润丰厚,还有不少亲戚朋友,以他的名义将钱投进公司。

   不仅是向“内伙子”集资,据璧山警方透露,2009年底起,该公司又以月利率2%的高额利息向社会集资,吸收存款635万元。

   不是扩大生产而是再投资 赚的钱还不够给利息

   从2011年开始,刘强和同事们发现,公司开始找各种借口拖欠利息。到2014年底,干脆就不给了。后来,他去公司了解情况,才发现好多人在维权。

   “虽然是拿到了一些利息,可远远不够抵投入的本金。”刘强说,还有很多员工投钱进去的时间短,可以说是血本无归。

   今年1月,接到该公司员工报案后,璧山警方开始介入调查。经查,警方发现,该公司向员工借钱,其实并非用于自身的扩大生产,而是拿去再投资。然而,公司的正常盈利远远不够支付高额利息,慢慢地,公司就被掏空了。

   目前,因涉嫌非法集资,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周某和总经理甘某某已被警方刑拘。

   警方提示:公司内部集资也要报批 高利诱惑前要擦亮眼

   “有实体产业,又是自己供职的企业,这样的集资极具诱惑性。”办案民警介绍说,公司向员工集资,也需要经人民银行批准,进行工商登记备案。因此,面对高额利息的诱惑,市民必须保持理智,擦亮眼。

   警方提示,面对高利诱惑,市民首先要比较银行贷款利率、普通金融产品与欲投资项目的回报率,越高风险越大。

   其次,要查询对方的工商、税务、金融等证照是否齐全,特别是开展的业务,是否在工商登记资料所列范围之内。尽量通过多种途径,证实欲投资对象是否是通过批准的合法企业或项目。

   针对低风险、高收益的投资信息,要尽可能征求家人、懂行或专业人士的意见,谨慎投资。(记者 阙影)

即墨市律师山东运策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:青岛城阳区律师、城阳离婚律师、城阳刑事辩护律师、即墨离婚律师、即墨刑事辩护律师等服务。运策律师事务所真诚为城阳区、即墨市两地百姓提供律师咨询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