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内鬼车牌”怎成腐败连续剧?
杨洋
“内鬼车牌”高达5000张,前后长达十年。几乎自上海开始拍卖车牌之时,国税局里的蛀虫就开始搞内外勾结的“内鬼车牌”。这些“内鬼车牌”也严重挑战了“限牌”、拍卖车牌的公平性。(6月11日新京报)
上海车牌素有“最贵铁皮”之称,价格不断飞涨,令人咋舌。然而,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这块小小的铁皮居然滋生了2.2亿元的腐败案!从上海实施车牌“摇号+拍卖”制度以来,这个腐败魅影就一直存在,简直就是一部腐败“连续剧”,且不论上海当地的民众,即便我们这些看客,也要心惊胆战了。
上海制定的“车牌拍卖”政策,初衷是在公平的前提下,科学合理地分配车牌资源。这本来是为了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配套服务滞后的问题,从而缓解“城市病”的阵痛。但是,在实际操作中,就算你愿意花8万元买“铁皮”,也未必能有5%的幸运拍得到。供小于求,而且是严重的供不应求,就必然带来“黑市”,产生“黑色利润”,刺激幕后“黑手”。所以说,拍牌制度作为“止疼药”,本身存在的“硬伤”必须要治一治了。
制度层面出现的漏洞固然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,但是,人的因素也不能忽视。这两名国税局科员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,流出的“内鬼车牌”数量还如此巨大,为什么始终都未被发觉?公章变成了个人的“摇钱树”,如此明目张胆的权力寻租,是有人故意放水还是充当背后的保护伞?监督缺位、问责乏力,是导致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根本原因,也就是导致腐败“常演不败”的一大祸根。
所以,要想让这出腐败连续剧彻底谢幕,既要从根本上堵住制度漏洞,更要加大问责力度。不能只是问责一两个具体人员,而让那些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的人员置身事外。同时,这些流出的“内鬼车牌”是靠不法手段获得,是否应当予以取缔,也必须要有个说法,不然,不足以言公平,不足以言法律法规的严肃性。
“内鬼车牌”暴露出的小权大腐问题,是一记警钟。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地区、其他行业也都曾出现过。如何加强对直接行使权力的人员的廉政教育,加大对这些人员的监督监管,也不仅是上海市面临的课题。这一点,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。
即墨市律师山东运策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:青岛城阳区律师、城阳离婚律师、城阳刑事辩护律师、即墨离婚律师、即墨刑事辩护律师等服务。运策律师事务所真诚为城阳区、即墨市两地百姓提供律师咨询服务。
